清晨8點的通用重機公司機加工車間,金屬切削聲有節(jié)奏地交替進行著。 油缸導向套自動化生產線正“絲滑”地運轉,機械臂懸停的位置精準得毫厘不差,指尖鉗住毛坯件后順著軌跡滑向車床,裝卡、車削、鉆孔一氣呵成。
生產線操作工小張和記者說道,就在幾天前,這家伙“鬧脾氣”,險些造成訂單逾期交付。
原來,這條承載著“提效增產”期望的油缸導向套自動化生產線剛啟動沒多久,就被一場突發(fā)故障攔在了“起跑線”上。因訂單里的工件尺寸要求多樣化,機械臂的定位誤差一下子沖破了極限,刺耳的報警聲在車間里循環(huán)回蕩。面對棘手的難題,圍在設備旁的老師傅們束手無策,急得團團轉。如果修不好,就得找外包代工,不僅成本要漲三成,質量把控更是沒底。
就在所有人都犯難時,車間數(shù)控技術骨干吳建寧悄悄地走到設備旁邊,開始“啃”起了編程操控板。下班后的車間靜悄悄,清晰得能聽到他點擊按鍵的嗒嗒聲,黑夜里數(shù)控屏幕發(fā)出的微光照著他通紅的雙眼。過程中,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還欠缺理論知識,于是就找來專業(yè)書籍利用午休時間給自己補課,單位圖書館的相關書籍他悉數(shù)翻閱,為搶工期,他與時間賽跑,將五天五夜的時間壓縮到極致,充分在理論與實踐里不停地論證與測試,一遍又一遍地輸著參數(shù),覺得有錯誤就立刻修正,草稿紙寫了一張又一張,數(shù)不清有多少行代碼,前前后后改了足足17 版!到最后每一行代碼參數(shù)他幾乎可以背下來,而每一個參數(shù)都承載著攻克難題的決心。
直到設備廠商的兩位工程師趕到現(xiàn)場準備再次調試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機械手已能精準完成0.01 毫米級精度檢測,這是比頭發(fā)絲還細的精度。此刻,吳建寧兜里還攥著皺巴巴的草稿紙,那上面記著最后幾版代碼的修改思路。驚訝的兩位工程師又讓吳建寧把機械手反復走了三趟高精度軌跡,每一趟都絲滑得像水流過管道。機器停下,他們先對著屏幕里的程序界面豎了個大拇指,再轉向吳建寧,語氣里滿是佩服:“老吳,你這程序寫得是真絕!我們原廠的模板都沒這么順,你這每段代碼都卡到點子上了,運行起來比我們調試時還絲滑!”這一刻吳建寧知道自己成功了,這難題可算是被攻克了下來。吳建寧用代碼打破技術瓶頸,讓“手藝人”的價值在數(shù)字時代有了新注解。(謝書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