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“他們唱得太多了”
我在吳起鎮(zhèn)待了三天,在工廠里訪問工人,“考察”他們的工作條件,觀看他們的演出,出席他們的政治集會,閱讀他們的墻報、他們的識字課本,同他們談話——還參加了鍛煉。因為我參加了在吳起鎮(zhèn)三個球場之一舉行的籃球賽。我們臨時由外交部代表傅錦魁、在政治部工作的一個能說英語的年輕大學生、一個紅軍醫(yī)生、一個戰(zhàn)士和我本人組成了一個球隊。兵工廠籃球隊接受了我們的挑戰(zhàn),把我們打得稀爛。至少在我個人身上來說是名副其實的打得稀爛。
兵工廠的這些工人不但能投籃也能造槍炮。我在他們這不同一般的工廠里逗留了一天,在他們的列寧俱樂部吃了午飯。
兵工廠像紅軍大學一樣設在山邊一排大窯洞里。里面很涼快,又通風,用斜插在墻上的燭臺扦取明,主要的好處是完全不怕轟炸。我在這里看到有一百多個工人在制造手榴彈、迫擊炮彈、火藥、手槍、小炮彈和槍彈,還有少數農具。修理車間則在修復成排的步槍、機槍、自動步槍、輕機關槍。不過兵工廠的產品粗糙,大部分用來裝備游擊隊,紅軍正規(guī)部隊幾乎完全是靠從敵軍繳獲的槍炮彈藥為供應的!
兵工廠廠長何錫陽帶我參觀了好幾個窯洞,介紹他的工人,把他們和他本人的一些情況告訴我。他三十六歲,未婚,在日本侵華前原來在著名的沈陽兵工廠當技術員。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以后,他去了上海,在那里參加了共產黨,后來就設法來了西北,進入紅區(qū)。這里大多數機工也都是“外地”人。其中有許多人曾在中國最大的日資漢陽鐵廠工作,少數人曾在國民黨的兵工廠工作過。我見到了兩個上海機工師傅和一個鉗工能手,他們給我看了著名的英美商行如怡和洋行、慎昌洋行、上海電力公司的很出色的介紹信。另外一個工人曾在上海一家機器工廠當過工頭。還有從天津、廣州、北京來的機工,有些還同紅軍一起經過長征。